瑶学研究
 首页 
 瑶学机构 
 学会活动 
 瑶学研究 
 社会政治 
 经贸旅游 
 瑶医瑶药 
 瑶族之乡 
 海外瑶族 
 瑶族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瑶学研究>>正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访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现任会长李筱文
2014-12-16 15:11  

王维娜

学成归来,回报家乡

笔者:李会长,我知道您是老家在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改革高考后当地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瑶族人。您能不能谈谈您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李筱文:我出生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你也知道,连南处于粤北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贫困落后,而且,瑶胞的观念比较传统,他们认为女性应该持家务农,不应该出头露面。好在我父亲是50年代的县级干部,接受到外界新鲜的思想和观念比较多一些,他并不反对我们姐妹读书,受到父亲的教育、影响和鼓励,我从小读书也比较勤奋,中学便曾被评为“三好学生”“学雷锋积极分子”,下乡又获“优秀知识青年”、“优秀团干”称号,进厂务工亦得“先进工作者”荣誉。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和妹妹同时考上了大学,我入主的学堂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当时叫做中央民族学院,我是当地第一个收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瑶族女生。

笔者:大学毕业后,您为什么没有留在北京,而是选择回到广东?

李筱文:有过留北京的机会,那是国家民族博物馆筹建的时候正需要人。恢复高考初期,广东少数民族地区考上大学的人非常少,因此,我觉得我应该回到广东,报效生我养我的家乡。没想到回到广州被安排在省里民族研究所工作。因为我是瑶族人,所以我选择了瑶族和南方民族历史文化作为自己事业的研究方向,从1982年毕业到今天,我在这个领域一呆就是三十多年。

执著追求  专致科研

笔者:大学毕业后,您就回到广东从事民族学术研究,那时候工作条件肯定很艰苦吧?

李筱文:那肯定,当时去瑶族、畲族地区做调查,生活艰苦,吃的是稀饭、地瓜、青菜,很少有肉;住的是泥墙房子,交通也不便利,靠着一双脚走遍瑶家畲乡。那会也没如今这么多先进的研究设备,田野调查采访全靠手笔记录。我记得当年为了写好《排瑶服饰研究》这篇论文,跑遍了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八大排瑶山,请教了数十位瑶族老人和妇女;为了收集广东畲族的历史资料,一个人来回走访潮州山犁、碗窑等畲族聚居山寨,和当地畲族同胞生活了二十多天。尔后,我们在广州地区做一个在穗瑶族外来工青年的思想状况调查,我和同事一起走访了10余家工厂企业,协助电视台拍成专题新闻片,让大家了解到少数民族外来工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状态。我时常和我们研究院的年轻人说,学术研究,尤其是民族研究要有吃苦耐劳的勇气,要多做田野,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材料,才能在前人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笔者:我看到,您在瑶族和畲族研究方面,已经出版了很多学术成果,能给我们介绍下吗?

李筱文:对,几十年来,我主要研究瑶族和畲族的历史文化,参与的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和承担4个国家部委级科研课题都与民族有关;近年出版的著作有:《广东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盘王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瑶山起舞—瑶族盘王节与“耍歌堂”》(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0月)、《五彩斑斓—广东瑶绣》(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212月);主编《中国瑶族地区科技荟萃》(民族出版社,200212月)《过山瑶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10月)《盘王节文化研究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8月)等书。这几年,也获得了一些奖项,200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艺术科学重点项目“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优秀编审工作奖”;(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奖); 200812月参与《瑶族通史>>撰写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2008年翻译出版的《移动的山岭》一书获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优秀成果译著一等奖、《广东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一书获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2010年《瑶山起舞—瑶族盘王节与“耍歌堂”》专著被评为“广东省第四届民间文艺著作评奖二等奖”。2010612日,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国家社科资金资助重大项目、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奖”在全国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笔者:的确,从您的成果和获奖来看,您在瑶学研究真是成绩斐然,难怪中国(广西)瑶学会会长张有隽教授在泰国清迈国际瑶学研究会上,介绍您说中国一百二十多万瑶族人口,像您这样一心向学的瑶族女性真是凤毛麟角。这个评价非常高,可见您的成绩着实衬得起这句赞誉。

李筱文:张教授过奖了。

学以致用,传承民族文化

笔者:近几年来,您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据说去年开馆的广东瑶族博物馆,您全程参与,做了许多工作,您能谈谈具体做了哪些吗?

李筱文:自从瑶族博物馆在省里立项之后,我就很关注这个项目,刚好连南县政府一直很希望研究院能给他们做一些技术指导,为此连南县政府聘请我作为瑶族博物馆的专家,受聘的还有广东省博物馆的两位研究员,他们现在已经升职为博物馆副馆长。广东瑶族博物馆从规划、设计、文物收集以及布展,我都有所参与。其中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助搜集海内外瑶族地区文物.在越南搜集瑶族文物时,被越南政府国安人员跟踪暗查,出境之时还担心所收文物被查封;对瑶族博物馆陈列的壁画、经书、图画、装裱以及动画动漫设计,都参与了审稿和指导。

笔者:近些年来,除了瑶族博物馆,那您还参与了哪些民族文化保护和建设工作?

李筱文确实有一些,比如联系广州大学的专家教授,协助广州市民宗局设计增城畲族民俗馆的建设、协助省民宗委设计连南连水村的特色村寨建设等。此外,我亲自参与论证广州回民公墓建设项目以及光塔岭南民俗民族风情街项目。我希望,能够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热心民族事业,真诚感动瑶胞

笔者:如今,您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能说说都有哪些吗?

李筱文:我自己是瑶族,这为我融入城市民族工作打下了基础,给了我一个平台和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我曾担任海珠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会长、广州市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如今我担任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会长,也是第十二届广州市政协委员。这些社会职务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服务少数民族同胞、替他们发出声,谋求福利。实际上,担任这些社会职务,我自身也能得到很大提升。

笔者:这也是您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听说当年您去乳源瑶族必背瑶区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事事亲力亲为,感动了很多人。

李筱文:那是我担任海珠区少数民族联谊会会长的事了。当时为了筹集助学资金,我和理事们一起到工厂赊货,卖洗涤卫生用品,卖服装,卖方便面,得到一些企业、部门以及宗教各界人士支持,我们用那些钱买了书包、笔记本等等学习用品,送到乳源必背瑶族学校。到了当地,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家庭生活非常艰苦,感觉心理很难受。回来后,我们理事会又争取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筹集了一笔资金,买下一批服装、书和笔等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再次送到乳源必背瑶族同胞手里。送书的那天刚好是必背半坑希望小学建好的日子,由于连日大雨,去必背的道路大都是泥泞,狭窄的山路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当我们冒着大雨赶到那里,把书包和物资送到学生们手中时,孩子们非常感动,还给我们写了感谢信。

笔者:的确,对于那些少数民族李会长,我知道您是老家在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改革高考后当地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瑶族人。您能不能谈谈您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李筱文:我出生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你也知道,连南处于粤北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贫困落后,而且,瑶胞的观念比较传统,他们认为女性应该持家务农,不应该出头露面。好在我父亲是50年代的县级干部,接受到外界新鲜的思想和观念比较多一些,他并不反对我们姐妹读书,受到父亲的教育、影响和鼓励,我从小读书也比较勤奋,中学便曾被评为“三好学生”“学雷锋积极分子”,下乡又获“优秀知识青年”、“优秀团干”称号,进厂务工亦得“先进工作者”荣誉。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和妹妹同时考上了大学,我入主的学堂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当时叫做中央民族学院,我是当地第一个收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瑶族女生。

笔者:如今作为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的会长,您更加关注民族问题的哪些方面?你们的精神和行为比那些物资更加可贵,更加让人感动。如今作为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的会长,您更加关注民族问题的哪些方面?

李筱文近年来,广东省城市少数民族在劳动就业、就医、定居、社保及子女入托入学等多方面存在许多实际困难。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现有的利益表达机制不畅和维权渠道较少,另一方面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多,自身维权意识不强,有时权益受到侵害也不知道,就算知道,由于维权手段欠缺,大部分人也不知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1212月,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换届,我从副会长提升为会长。换届以后,我充分利用自己的业务时间,认真思考以上问题,加强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的工作。会同协会其他会长一起分别到了北京、武汉等地调研清真饮食问题和外来少数民族子女教育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改善和解决,将对民族团结,特别是城市民族工作有重大的推进作用,我们协会一直在努力。

对民族文化与民族团体建设的希冀

笔者: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您已为民族事业做了不少贡献。您对民族文化建设有什么体会?对民族团体建设有什么见解或建议呢?

李筱文:近几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来广州居住、工作、生活,广州已是55个少数民族的大家。外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广州,极大的丰富了广州文化元素,这是城市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有必要加强外来少数民族文化与都市文化相融的研究工作,以此进一步促进广州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还有,目前各区民族团体在执行社团宗旨,发挥社会作用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在解决自己生存的问题上还存在困难。民族社团组织毕竟是民间性质的群众组织,大部分民族社团没有固定编制,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和活动资金其特点和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这是民族社团发展的瓶颈问题。

各市区民族宗教部门应顺应民众要求和形势需要,及时关注民族社团组织的发展,帮助民族团体解决自身建设问题。

 

李筱文简介:

女,1956年出生于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参加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学习历史课程,获结业证书。200910月至今,被聘任为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并兼任中国(广西)瑶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瑶学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学研究学会、广东省妇女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关闭窗口
本站为公益性质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原则。如有内容侵害到您的权益,我们会及时删除。
主办:广西瑶学学会  联系电话:07713260200